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22-23年 久留米日大-第二次換瓶紀錄《KUA22-1》

圖片
  還記得去年看到30g+的幼蟲便欣喜若狂,與之相比,今年就淡定許多。或許是經歷過KUA22-2資優班的震撼,現在30g+的重量顯然無法激盪出內心那份激昂。至少目前觀察到的KUA22-1班表現像個中規中矩的中段班,但筆者相信牠們的能量絕不僅於此,原因是,牠們是筆者的「貨架底層」班級,就像班級位置靠進廁所的,受到的干擾總是比較多。哈哈~~~~  因此筆者相信,也衷心期望牠們尚有成長空間。 15隻公蟲中有7隻30g+,若將2隻29g+的幼蟲也計入的話,那麼有過半幼蟲已經拿到80mm+的門票了。其中最重的幼蟲重量為31.69, 如果能再上去是再好不過,否則只能期望牠們是屬於鬼轉的那種系統了。筆者也只能這麼安慰自己~呵呵 Ps.: KUA22-1的種公來自RONA氏的RN19-3,以32g的峰值轉換出84cm的體長。

濕度

作為一篇雜記,今天來聊聊環境濕度對於菌瓶的影響。以往對於菌瓶飼養日大幼蟲的紀錄與文章多著重在溫度上的控制,然而相同空間中,菌瓶受到幼蟲啃食後重新走菌的程度卻不太相同。 根據經驗,菌瓶在經由幼蟲啃食或製作隧道後能夠重新走菌並發展出明顯的菌絲的話,通常這樣的條件下幼蟲的成長幅度肯定不會太差,這個觀點與前幾天看到出自蟲友Jack的文章內容不謀而合。Jack指出,幼蟲居食過程中幼蟲會將糞便附著在食材壁上,並藉由共生菌作用加速分解菌塊,然而這個現象鮮少出現在較乾的菌瓶中,不排除是因為空調在循環過程中降低了環境濕度導致菌瓶內的水分因為溫差的關係被一併帶走,而且菌絲長不回來,幼蟲找不到適口性的食材也會增加暴走的可能。 為了探索更深的理論,在查閱菇類栽培原理的相關文章後,發現菌絲在封閉的瓶中的成長與環境濕度是有連帶作用的,在此引述文章內文: 「濕度是另外一個影響出菇的重要因子,在野外通常要下雨過後才比較容易發現菇類的蹤跡,因此出菇期間濕度是不能少的,但是在前期菌絲培養的階段,加濕較無必要性,這是因為菇類培養在太空包或是塑膠PP瓶中,等於是半密閉的系統內,與外界接觸較少,此時如果濕度太高(85~90%),容易導致棉花或牛皮紙潮濕,使原本空氣中的雜菌也容易生長,造成汙染。但如果濕度低於50%,則培養基質內的水分會容易蒸散至空氣中,因而降低栽培基質內的含水量。出菇階段則需要增加環境中的相對濕度,一般建議在85~90%之間,但會因為菇種的不同與生長時期不同而需調整不同的相對濕度,如果剛開始的相對濕度太低,則無法正常出菇,而發育過程如果濕度低於70%,菇體生長會遲緩,表面會因為水分蒸散出現鱗片或裂紋,若低於50%以下,已分化的菇蕾會死亡,若是高於95%,菇體表面的蒸散作用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而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傳送,不只菇體的發育會受阻,也容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因此出菇期間相對濕度的管理非常重要。」 目前觀察到的環境濕度約在59左右,距離目標70有很大的落差。接下來,如何控制環境濕度將是筆者重點研究的議題,目前也沒有其他較完善的解決方式,僅在蟲室放置水盆以利濕度的調節。筆者將持續觀察水盆是否對環境濕度能夠達到正向的改善,也會持續分享觀察到的結果。

22-23年 久留米日大-第二次換瓶紀錄《KUA22-2》

圖片
  KUA22-2總是帶給筆者許多驚喜,第一次換瓶因為菌況不理想因此緊急調用寬口救急,原先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沒想到成果竟是如此驚人!!! 可謂柳暗花明,竟讓筆者發現了新大陸~! 過去第一次換瓶,根據以往的經驗是需要將公蟲置入重壓菌的,但這次陰錯陽差的換入寬口,它的成效卻遠大於我的期待。 以2-16為例,換入寬口前約26g,吃了兩個月的寬口後竟得35.5g,這說明相較於1400cc的重壓菌,牠在寬口僅1000cc的環境中兩個月內成長了9g。筆者這次也嘗試了兩罐窄口對接的方式來驗證其成效,最重的36.2便是以這種方式來培育的。有了這些真實案例,寬口飼養與窄口對接應該會作為筆者往後的主要培養方式,畢竟『重壓有風險,入菌須謹慎~』

22-23年 久留米日大-第一次換瓶紀錄《KUA22-3》Part-2

圖片
  繼9月初更換KUA22-3第一輪之後,時隔2個月的今日終於能夠將該系統做個統整,同時報告第二輪的換瓶成果。 該系統原為筆者最期待的也最寄予厚望的組合之一,不單單是因為種母是來自黑王,而是第一輪的換瓶成績令人驚豔,5隻公蟲中有3隻過28g,以比例來觀察是屬於相當穩定的系統。 然而事與願違,第二輪的換瓶成績卻有種翻車的感覺。原有的22隻幼蟲中,有3隻消失,剩餘的19隻幼蟲有不少個體停留在L2或L3初,同期的公蟲成長緩慢,最重僅得23g。記錄中的3-25和3-26雖然有32.9g和26.4g,但是他們倆入菌時已轉2齡所以應該記為第一輪的晚期幼蟲。 稍作檢討,不排除是受低溫環境的影響所致。第二輪的入菌時間為七月底~八月初,放置位置為貨架最底層,一開始的環境溫度設置為25度,然而底層貨架的溫度卻有可能更低,在這個條件下,筆者從9月開始下調溫度至24度,與此同時底層貨架可能會落在23度左右,並於10月分更下調溫度至23度,這時的貨架溫度可能僅有22度。以上經歷說明,幼蟲在25度環境下進食的時間僅有一個多月,在溫度下降的過程中會減緩進食與成長的速度,目前解決的辦法僅以紙板覆蓋,以免冷風直接接觸瓶身。希望低溫環境下的成長緩慢不影響他們後期的增重育肥。長得慢但是長得好還是令人喜聞樂見的!!!